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1篇
  免费   290篇
  国内免费   381篇
测绘学   81篇
大气科学   232篇
地球物理   443篇
地质学   882篇
海洋学   264篇
天文学   78篇
综合类   104篇
自然地理   27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51.
本文以z坐标下的三维斜压海洋动力学数值模式为基本模式原型 ,在整理渤海基本数据并诊断计算风生环流和热盐环流作为背景环流场基础上 ,初步建立了渤海海域动力环境数值模式。模式采用了经校正的Bagnold型方程来计算渤海底移质沉积物输运 ,悬移质计算则是取二维深度平均悬移质输运方程和河床变形方程 ,计算含沙量分布以及由悬移物引起的冲淤厚度。利用这种方法建立的沉积物输运模式 ,定量模拟了渤海沿岸和海底的沉积物输运方向和冲淤分布。模拟结果与通过多年实测水深估算获得的渤海海底沉积物的冲淤变化分布相比较 ,两者之间在基本结论上是比较一致的  相似文献   
52.
地下物探在有色金属矿山寻找隐伏矿体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地下地球物理找矿方法在几个典型有色金属矿山进行生产找矿的实例,根据对不同深度的面积工作获得的系列直流电法、电磁法异常的计算分析,分别提出解释推断及施工建议,经工程验证,取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53.
笔者应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对全省化探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圈出14种元素地球化学块体173个,其中地球化学巨省25个,地球化学省148个。总结地球化学块体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通过研究地球化学块体内部结构,追踪大型至特大型矿床可能存在的地点。利用块体内已探明的金属储量,计算其成矿率,预测其他元素或其他地段的金属资源总量,固定成矿远景区,确定巨型矿床找矿靶区7处。通过不同级别地球化学块体与成矿区带的关系研究,对重要地球化学块体、子块体与成矿亚带、矿田进行对比,对地球化学块体内区域矿产资源潜力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54.
西部公路路基内部排水效果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半挖半填路基为例,讨论了各类地质单元与路基系统的作用及路基系统内部地下水运动特征,着重分析了地下水对路基边坡稳定性的控制作用,通过敏感性分析,阐明了降低路基边坡地下水位的必要性,研究了地下水对路基系统的作用机理;建立了路基排水的数学模型,对影响路基排水的降雨强度、渗沟间距、排水时间等因素进行了敏感分析;通过对路基系统渗透系数、入渗系数、降雨量及初始水头的不同取值,运用Modflow软件对排水效果进行了模拟;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路基排水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5.
西北地区煤炭、水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洪烈 《中国煤田地质》2003,15(6):30-33,64
西北地区煤炭资源具有质量优良及资源相对集中的特点、研究西部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对建立我国合理的能源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西北水资源和煤矿供水的一些特点,在分析了煤矿开发对水资源的需求与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北地区煤炭开发的水资源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6.
流动环境中二维铅垂纯射流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均匀流动环境中的铅直二维射流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流动转变的条件.采用超声多普勒流速仪(ADV)对射流流场进行了测量,得到了流速矢量图和流线图,发现在射流的迎流面存在流线跌落现象.探讨了流速比对射流背流面涡心和分离点位置的影响.给出低流速比为8的射流流场的实测结果,以供数值模拟对比使用.  相似文献   
57.
分析和整理了青海平安电磁辐射台自1993年7月以来的资料,发现震前平安单台电磁辐射在中强地震临震前有最大脉冲信号,并通过对无震异常,地震异常的分析判断,对其预报效能进行了R值评价。  相似文献   
58.
影响任何一个地下废物处置场所长期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进入地下废物贮置洞室内的渗流量的大小,预测地下洞室中的渗流量是困难的,特别是当地下废物贮置洞室位于非均质非饱和带中,三维数值模型用于研究地下非均质中非饱和流动及流入地下洞室中的渗流量,讨论了非均质模型与均质模型的比较以及数值剖分尺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进入洞室中的渗漏率随着引入系统中入渗量的增加而增大,选用4个参数来衡量渗流场的非均质程度:(1)介质的平均渗透率K0;(2)Van Genuchten参数α;(3)渗透率空间分布相关尺度;(4)渗透率空间分布变化的标准差σ,根据一个随机实现的渗透率分布,通过改变平均渗透率来研究其对流入洞室中渗透量的影响,对一个固定的入渗率而言,流入洞室中的渗漏率将随着Van Genuchten参数α的减小而减小,模拟结果表明流入洞室的渗漏率与介质的平均渗透率相关,即随平均渗透率的增大,流入洞室的渗漏率亦增大,流入洞室的渗漏率还高度依赖于非均质渗透率场的空间分布相关长度与标准差,一个大的相关长度或高的标准差均能导致流入洞室的渗漏率增大。  相似文献   
59.
大同市区二十年地下水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建明 《地下水》2003,25(2):95-97
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同市地下水开采与地下水降深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分析了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其它因素,然后将地下水开采和大气降水量这两个影响地下水动态的主要因素与地下水动态进行复相关计算,求出相关方程,并进行不同开采量的地下水降深预测,最后根据这些地下水动态研究结果提出了解决大同市水问题几项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地下水动态研究非常必要且现实意义明显。通过动态变化可以了解地下水的补排及储水介质的变化情况,利用动态变化规律可以预测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趋势,根据地下水动态变化特点可采取有针对性的、灵活的取水方案。可以说,地下水动态研究成果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中具有极大的可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0.
Spectacular shallow-level migmatization of ferrogabbroic rocks occurs in a metamorphic contact aureole of a gabbroic pluton of the Tierra Mala massif (TM) on Fuerteventura (Canary Islands). In order to improve our knowledge of the low pressure melting behavior of gabbroic rocks and to constrain the conditions of migmatization of the TM gabbros, we performed partial melting experiments on a natural ferrogabbro, which is assumed as protolith of the migmatites. The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in an internally heated pressure vessel (IHPV) at 200 MPa, 930–1150 °C at relatively oxidizing conditions. Distinct amounts of water were added to the charge.

From 930 to 1000 °C, the observed experimental phases are plagioclase (An60–70), clinopyroxene, amphibole (titanian magnesiohastingsites), two Fe–Ti oxides, and a basaltic, K-poor melt. Above 1000 °C, amphibole is no longer stable. The first melts are very rich in normative plagioclase (>70 wt.%). This indicates that at the beginning of partial melting plagioclase is the major phase which is consumed to produce melt. In the experiments, plagioclase is stable up to high temperatures (1060 °C) showing increasing An content with temperature. This is not compatible with the natural migmatites, in which An-rich plagioclase is absent in the melanosomes, while amphibole is stable.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rtial melting of the natural rocks cannot be regarded as an “in-situ” process that occurred in a closed system. Considerable amounts of alkalis probably transported by water-rich fluids, derived from the mafic pluton underplating the TM gabbro, were necessary to drive the melting reaction out of the stability range of plagioclase. A partial melting experiment with a migmatite gabbro showing typical “in-situ” textures as starting material supports this assumption.

Crystallization experiments performed at 1000 °C on a glass of the fused ferrogabbro with different water contents added to the charge show that generally high water activities could be achieved (crystallization of amphibole), independently of the bulk water content, even in a system with very low initial bulk water content (0.3 wt.%). Increasing water contents produce plagioclase richer in An, reduces the modal proportion of plagioclase in the crystallizing assemblage and extends the melt fraction. High melt fractions of >30 wt.% could only be observed in systems with high bulk water contents (>2 wt.%).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migmatites were generated under water-rich conditions (probably water-saturated), since those migmatite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as “in-situ” formations, show generally high amounts of leucosomes (>30 w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